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,这将是一个充满巨变而又有着光明前途的世纪。
[4] 此外,在第二版《共生主义宣言》发行后,迦耶曾接受国际社会学协会(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,简称ISA)主席萨里·哈纳菲(Sari Hanafi)的采访,提到了共生主义的五个原则:the principles of common nature, common humanity, common sociality, legitimate inpiduation, and creative opposition (to cooperate by opposing without slaughtering each other)。尤其是宋明时期的理学家,他们在传统天人观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万物一体和一体之仁诸命题,可以视为一种古典的、伦理型的共生主义。
换句话讲,共生问题应当成为人类第一序的价值观念与生存法则。斯理也,推之其远乎?人只要知此耳。[9] 张载:《正蒙》,《张载集》,章锡琛点校,第19页。第二,宋明儒所共享的伦理形态的共生关系,即天下之人都应当有一体相关的通感,尤其是作为士人,他们更应该具备这种道德的同情心与博爱情怀。理字尤为吃紧,反映出朱子对仁的诠释并未割断爱与仁的关系,但又与以爱训仁的传统相区别。
若草、木、瓦、石之类,亦有良知否?[35]阳明回答: 人的良知,就是草、木、瓦、石的良知。包括迦耶在内的支持共生主义运动的学者认为,共生主义学说应当涉及道德、生态、政治、经济、灵性等五个方面的问题。其二,人须以仁为广居以义为正路,即好仁义、弘道德。
死是生的反面,所以能了解生,即能了解死。在他看来,纵使禽兽有人所不及之禀性,但其偏且塞之性终究不变。……必以义为正路,而又必正其路以象义。这样一个特征透显出中西哲学关注点的差别,进而也透显出中西文化特质的差异。
原人问题的基本特征 综上所述,前述十篇《原人》虽未必涵盖所有相关著述,但它们毋庸置疑是影响最大的代表作,故能够反映中国学术史原人问题的基本特征:其一,将原人的关注点聚焦于人是什么。他认为,人虽是禽兽之一种,但却与禽兽有本质区别,而区别的关键是道德。
原人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,但这个概念在学术领域却有诸多不同诠释。顾寿白所著《人类学大意》认为:和现代人类的祖先相近而略具人类的特征的,叫作原人(primitive man)。其二,即便就人是什么讲,西方哲学史上亦有多种说法,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,又讲人是政治的动物。天地境界的特征是:在此种境界中底人,其行为是‘事天底。
……石守道亦云:‘吏部《原道》《原人》等作,诸子以来未有也。明代,何心隐著《原人》。《记》曰:‘人者,天地之心。此处,原通愿,乡原即乡愿之义。
人作为天地之心,需要担当天地之心的责任。由此来讲,其原人可以名为原家庭。
对于具体底人说,是人之性。其二,对戎狄持贬低态度。
纵使人失去某些禀性,终究人与禽兽是不同的,而且正且通之性永远存在。陈廷敬是清初进士,曾任康熙帝师,亦著有《原人》篇。《大学》一篇,首言治国平天下,而必本之于修身齐家,……欲家之齐,则妇惟一夫,夫惟一妇,所谓夫夫妇妇而家道正矣。显然,冯友兰《新原人》的语境进一步扩大——以往诸篇《原人》多就个体来讲,方苞将语境扩大为家庭,章太炎将语境扩大为民族,而冯友兰以张载的四为句为期许,其语境已扩大到国家民族甚至天下。黑格尔认为人是有思想的动物,亦认为自由是人的本性。沈括的《梦溪笔谈》亦有言:原其理,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,沙土尽去,唯巨石岿然挺立耳。
程廷祚是清代前期理学家,以修颜李之学为主,曾作七原,其中第一篇即《原人》。不过,就中国学术史所出现的数篇《原人》看,其关注点主要聚焦于第二义即人是什么。
一则知人之宜兼爱乎人物,而未知人之所以尽其性,而尽人物之性者也。第四种指对人予以穷本究原,即探究人之本。
第四,丧失人道将失去天佑,会招致天灾人祸,人将不人。在冯友兰看来,人之所以为人者,就其本身说,是人之理。
如,《汉书·薛宣传》有《春秋》之义,原心定罪之言。(作者:程志华,系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、教授) 来源:光明日报 进入 程志华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中国哲学 原人 。印度最早的诗歌集《黎俱吠陀》有专门对原人的颂歌。……此常注意即道学家所谓敬。
与前述几人不同的是,李光地的《原人》乃针对韩愈《原人》而作。此文很短,仅200字,主旨为劝学,具体展开为三个方面:其一,人应有志于学,有志于追求圣人之道。
理一和分殊均为就人对夷狄禽兽的态度而讲。在此,原是动词,为穷本究原义。
何心隐是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,所著《原人》文字并不多,全文只300多字,但观点明确,文简义丰。原人问题的学术史概观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曾著五原即《原道》《原性》《原毁》《原鬼》《原人》。
博文共约礼,二者无轩轾。在冯友兰看来,死生虽是两个终极问题,但它们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,故基于生可以了解死。我们可以忽其小异,而取其大同。自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人生境界,特征是顺才顺习。
主要内容是:其一,一夫一妻制有经典依据。功利境界是高于自然境界的人生境界,特征是为利。
其二,虽然人与夷狄禽兽同为宇宙间自然存在物,但人乃万物之灵。惟天不负人,人自以为累。
这样一个特征透显出中国哲学重生不重死的特质,也透显出中国哲学常被称为人生哲学的缘由。……人必须用一种工夫,始可得到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。
网友点评
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